新增7例確診 陳時中:都從美、英境外移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日公布國內新增7例COVID-19(武漢肺炎)病例,均為境外移入,為3男4女,居住區域為北部4人、南部3人,年齡20多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3月19日至30日,發病日介於2月29日至3月27日,發病前活動國家為美國(6人)及英國(1人)。
圖/NOWnews資料畫面

社交距離規則公開 陳時中:第二階段將強制處分
為降低社區感染風險,指揮中心制定「社交距離注意事項」,在兼顧民眾合理權益,並顧及國內防疫安全等雙重前提下,分階段鼓勵社會大眾保持社交禮貌或強制保持社交距離。 第一階段是柔性勸說,建議民眾避免出席展覽會、體育競賽、演唱會等近距離接觸之社交活動,也應避免進入與維生無關之娛樂等性質之場所。並建議人與人之間,在室內應保持1.5公尺、室外保持1公尺之距離,若雙方正確佩戴口罩,則可豁免社交距離,但處於擁擠、密閉之場所仍應佩戴口罩。有較高機率近距離接觸,無法有效維持1.5公尺社交距離的場所,則業主應停止營業。
第二階段是強制處分,除醫療、執行公務、維生等必要性活動,其餘非必要性活動,特別是娛樂活動,均在禁止之列。必要性活動亦須維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之社交距離。與他人間若雙方均正確佩戴口罩,仍應保持至少1公尺之距離。
圖/NOWnews資料畫面

鼓勵業者加入防疫旅館 每房每日補助1千塊
指揮中心指出,為鼓勵各縣市合法旅宿業者加入「安心防疫旅宿」行列,觀光局今(109)年4月1日至6月30日,獎助各縣市提供居家檢疫者入住之合法防疫旅宿,每房每日新台幣1,000元。合法旅宿業者經所轄縣市政府核可後,即能成為安心防疫旅宿,並應遵守觀光局、縣市政府及衛生福利部相關規範。
示意圖/翻攝自 Pixabay

台灣千萬片口罩 首波捐歐盟、英、瑞700萬片
面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肆虐,蔡英文總統今(1)日宣布在人道精神考量下,將捐助1,000萬片口罩給疫情嚴重國家的醫護防疫人員;對此,外交部表示,首波將給歐盟疫情較為嚴重的國家(包括義大利、西班牙、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捷克及波蘭)及英國、瑞士,展現「Taiwan can help!」精神,強化國際社會的防疫合作。
圖/NOWnews資料畫面

美國Fed預估疫情衝擊:失業率飆至32%、4,700萬人恐失業
據《 CNBC 》報導,目前已經有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因疫情失業,然而更糟的即將來臨,美國聯準會( Fed )聖路易斯儲備銀行的經濟學家法里亞-卡斯特羅( Miguel Faria-e-Castro )預估,受到新冠肺炎影響,美國失業率恐升至 32.1% ,約 4,700 萬人將面臨失業的困境。
圖/翻攝自 Euro News

紓困預算再加碼 蔡英文親自說明「一兆救市」
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各國產業遭受嚴重衝擊,股市重挫、失業率暴增,就連經濟成長率也跟著下修;疫情導致的全球經濟衰退超出預期,政府宣布紓困預算加碼至一兆!
首位好萊塢演員喪命 76歲《星戰》男星染新冠肺炎病逝
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又帶走一位名人的生命!演出電影《星際大戰》(Star Wars)系列的好萊塢老牌男星、製片安德魯傑克(Andrew Jack),證實因感染新冠肺炎不幸去世,享壽76歲。
圖/Gabrielle Rogers推特、IMDb

美艦「羅斯福號」疫情惡化、破百人染疫!艦長急發求救信
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羅斯福號」( USS Theodore Roosevelt,CVN-71 ),在這波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未能倖免,繼上週出現 3 名確診病例後,現傳出該艦已有超過百人染病,連艦長都罕見的向美國海軍高層發出求救信,希望能讓全員下船隔離,以免疫情持續惡化。
圖/翻攝自官方臉書

樂觀不再?美國確診數破18萬 川普:未來2週會非常痛苦
2019 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簡稱新冠肺炎),目前美國成為全球確診人數最多的國家,多州面臨龐大的醫療體系崩潰壓力,紛紛向聯邦政府請求支援。面對全美感染人數突破 18 萬大關、死亡人數逼近 4 千人,總統川普似乎也一改先前的樂觀態度,坦言未來 2 週對美國人民來說將會非常艱難,希望大家做好心理準備。
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全球逾85萬人染病!美國、法國新冠肺炎死亡人數超越中國
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數據統計,截至台灣時間 4 月 1 日上午 7 點,全球已有 855,007 人感染新冠肺炎、 42,032 人因此死亡。繼義大利和西班牙之後,美國與法國也成為死亡人數超越中國的國家。法國公共衛生署署長薩洛曼( Jerome Salomon ) 31 日表示,法國在過去 24 小時內暴增 7,578 例確診、 499 人因此死亡,目前已累計 52,827 人感染、死亡 3,532 人。
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