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厭民進黨」終不敵「亡國感」
究其關鍵因素之一,在於去年初由習近平提出的「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為民進黨政府的反中論述提供支撐;其後又有香港「反送中」抗爭持續延燒,使民進黨操作「亡國感」策略奏效;選前的王立強共諜案又進一步加深了中共介入我國內政的疑慮。民進黨政府將本次選戰的主軸拉高到「抗中保台」的主權保衛戰,利用「亡國感」、「害怕韓國瑜當選」及「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危機感與反中情緒的擴大,掀起民眾對國家主權的重視,並透過的網路傳播,一舉成功擺脫過去三年半執政不利的爭議,進而有效號召選民的支持。
(圖 / 記者林柏年攝)
兩岸論述未能掌握話語權,無法因應當下變局
本次選舉,大陸提出「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與「反送中」抗爭延燒,為民進黨取得有利的論述基調。民進黨扭曲「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涵意為「一國兩制」,藉以騙取選票;本黨雖有明確的兩岸路線及論述,卻未能根據形勢變化調整腳步,缺乏更為積極的政策論述與跟上時代潮流的新詮釋,在當下的時空背景難獲選民認同國民黨路線,以致在選戰中失去話語權。
( 圖 / 記者陳弘志攝 )
惡質網軍帶領風向,候選人品牌形象飽受挑戰,難以爭取中間選民認同
外界及競爭對手指稱因韓國瑜市長就職之後不到半年旋即宣布參選總統,無法彌平落跑市長的爭議,誠信問題受到質疑;議會備詢跳針式回答、太平島挖石油、迪士尼到高雄、賽馬場、賽車場等極具話題性的政見逐一跳票,能力問題飽受懷疑;失言、歧視語言、違規農舍、豪宅案、麻將等等,備受考驗,庶民形象亦受波及。加上有心人士不斷「黑韓」、抹黑、抹紅,被民進黨結合新聞媒體與網軍抹黑攻勢形成輿論,製造草包的既定印象,增強反對力道,嚴重影響選情,不利於爭取青年及中間選民的認同。
(圖/記者林柏年攝, 2020.01.15)
高雄市長勝選模式無法複製,選戰策略選擇失誤
本次選戰亦缺乏科學化的作戰方式,由本次選舉經驗觀察,國民黨總統候選人在坊間媒體民調曾長期遙遙領先民進黨候選人,惟在諸多事件的影響下,民調數據一路下探,但在此之間卻未見競選團隊參考及利用民調與大數據的資訊,即時評估影響選情的重要因素,並做好因應措施,進而隨時修正選戰步調、型塑候選人形象與特質、規劃選戰議題等作為。卻反其道而行,受到同溫層的迷惑,憑藉著造勢活動的熱度,來質疑民調遭刻意操作,並提出民調蓋牌的策略,意圖讓媒體及民間民調機構調查失真,掩蓋支持率滑落的現象,也因此同時間導致了無法正確判斷選情的問題。由選舉結果觀察,坊間媒體民調雖數字有高有低,卻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示意圖/記者林柏年攝 , 2019.9.9)
黨內矛盾不團結,輔選力道仍待加強
韓國瑜作為本黨初選制度下勝出的候選人,確實係當下本黨最具勝選實力,帶領本黨重返執政的最佳人選。惟在提名過程中,提名制度的一再修正,導致具一定政治實力的參選人不願參與制度,並至選戰結束皆未能團結支持本黨總統候選人。亦有初選落敗的參選人,未能信守選前承諾全力支持初選勝出的候選人,卻轉向支持他黨人選,雖最終未參選卻已導致本黨難以彌補的裂痕。國民黨在本次選舉當中仍未見完全團結,且各地的輔選力道仍舊有待加強。
(圖/記者宋原彰攝,2020.01.15)
不分區名單未能符合外界期待
雖國民黨幾度順應民意調整不分區名單,惟最終仍未能符合外界期待,被外界解讀為對派系及特定群體的妥協,而忽略了本黨對各專業領域代表重視的用心,導致本黨形象受挫。雖本屆不分區得票已較上屆大幅成長近一百五十萬票,但相較本次本黨總統參選人的得票數,仍少了近八十萬票,顯示選民有分裂投票的情況。
(圖 / 記者陳弘志攝)
青年參與政治程度高,國民黨不受青年選民青睞
現代青年人關心各類型社會議題,但本黨對社會議題的許多主張不是站在青年的對立面,就是被視為保守迂腐,導致現階段本黨並非青年認同政黨的首選,缺乏了各類議題團體的聲援,無法在議題論述力道上產生能量,更難以拓展青年族群經營的廣度與深度。
(圖/新頭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