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連續十二年居癌症之首

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連續12年第一名還是大腸癌,其次是肺癌、女性乳癌、肝癌與口腔癌,六到十名則是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食道癌。



圖/shutterstock

女性乳癌、大腸癌增加人數最多

國健署指出,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106年每10萬人中有305.4人罹癌,比105年增加8.7人;其中女性乳癌、大腸癌標準化發生率,也比105年增加5.9人及1.6人,為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的二種癌症。



圖/shutterstock

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順位

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9297人,106年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5.7人,較105年增加5.7人,10大癌症發生率順位與105年相同。依序為大腸癌、肝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膀胱癌、白血病。



圖/shutterstock

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順位

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2387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81人,較105年增加11.9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105年相比較,皮膚癌和子宮頸癌順序互換,106年皮膚癌居第8名及子宮頸癌居第9名,其餘依序為乳癌、大腸癌、肺癌、甲狀腺癌、肝癌、子宮體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



圖/shutterstock

四個癌別的發生年齡中位數未滿六旬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106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105年同為63歲,但是有部分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比較早,像是乳癌為55歲,口腔癌為57歲,食道癌為58歲及甲狀腺癌為50歲。



圖/shutterstock

癌症發生人數持續上升

根據國健署的統計,平均有1人罹癌的速度越來越快,從103年的每5分6秒、104年每5分、105年每4分58秒,一直到106年又快轉了16秒,換算下來每4分42秒就有1人罹癌。





圖/shutterstock

及早發現可及早治療

國健署資料分析顯示,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增加比率均以早期(0期及1期)發現者居多,且依據國民健康署篩檢資料,106年乳癌篩檢數及大腸癌篩檢數,也相較於105年各增加約4.8萬人及2.2萬人,經篩檢而發現的乳癌及大腸癌個案數,也相較前一年各增加800多人及200多人。



而且統計資料分析也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也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大約26%的死亡風險。



圖/shutterstock

降低腸癌風險 作息、飲食、篩檢3步驟

飲食方面,國健署建議,民眾最好多挑選當季新鮮、顏色豐富且富含纖維的蔬菜,少吃紅肉(豬、羊、牛)及加工肉品(煙燻、鹽漬或以亞硝酸鹽加工)等,被證實會提高大腸癌發生率的食材,並選擇烹煮時盡量少油、少鹽、少糖,才能減少肥胖及罹患大腸癌風險。國健署也呼籲50歲以上到未滿75歲的民眾,可多利用國健署所補助的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從作息、飲食跟定期健康篩檢做起,讓腸道保持健康。



圖/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