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

蚊子叮咬後,皮膚上會冒出浮腫會癢的膨疹,通常幾小時到幾日內會消退。小朋友的過敏反應通常比大人來的明顯。因為蚊子是登革熱傳播的媒介,還是要做好防蚊措施。



圖/翻攝自JJ Harrison (https://www.jjharrison.com.au/)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8496866

小黑蚊

不像蚊子會一次性吸血,而是分次的「少量多餐」。小黑蚊習慣低飛(通常在1公尺以下),所以小腿、腳、手背、手肘為主要叮咬部位,且危害多在一樓,二樓以上通常不會有小黑蚊。極少數人被小黑蚊叮咬後會產生嚴重過敏甚至有休克危險致命的狀況。一般小黑蚊叮咬的症狀,大概會持續約1週。



圖/shutterstock

跳蚤

因為跳蚤沒有翅膀,所以常叮咬的位置在下肢,特別是小腿,腳踝或腳背。跳蚤的叮咬常常是成群而且極癢。跳蚤喜歡藏在貓狗的毛裡,所以有飼養寵物的家庭要特別留意。



圖/shutterstock

紅螞蟻

本土的「熱帶紅火蟻」咬傷可能引起紅色丘疹、水疱或紅腫。跟其他蚊蟲叮咬相較,紅螞蟻咬傷併發細菌感染的機會高很多;另一種紅火蟻是外來種,攻擊性強,會留下很多疼痛水疱或膿疱。有些人的體質甚至會對紅火蟻叮咬產生過敏性休克。



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臭蟲

臭蟲常產卵在寢具的隙縫,棲息在室內的床板、床墊、床罩邊沿等。主要是夜出性吸血,產生劇癢的膨疹;叮咬痕跡的特徵是線型或三角形分佈。臭蟲叮咬通常要數天後才會開始感覺癢,一般可能持續1到2週。



圖/Shutterstock

毛毛蟲

春天是毛毛蟲出沒的季節,它們身上的「毛」含有化學物質會對皮膚產生刺激和過敏反應;臨床上毛毛蟲皮膚炎是分散性的丘疹,常分佈在脖子、腋下、腰部及腳,一般會劇癢或刺痛感。病史常包括有到公園玩,樹下活動,甚至有發現毛毛蟲在衣物上。



圖/shutterstock

隱翅蟲

隱翅蟲常在炎熱夏季下雨後出現,穿過家庭門窗。隱翅蟲並不會叮咬我們人的皮膚,而是它們的體液造成的「刺激性接觸皮膚炎」;臨床上的特徵是線型或奇怪的型狀,灼熱刺痛的水疱、紅斑、潰爛。如果有親眼看到隱翅蟲在皮膚上,千萬不要用手打死,以免接觸到大量蟲液。



圖/shutterstock

禽蟎

主要吸食鳥血為主,春天和夏天是牠們繁殖的季節。禽蟎如果沒有鳥血可以喝,就會從屋外沿著縫隙進入屋子裡;禽蟎晚上才出來活動,常在衣服邊緣叮咬,如脖子、腋窩、胸罩邊緣、腰帶附近、胯下等。預防禽蟎叮咬最重要的工作是驅離住家附近的鳥類或鳥巢,另外不要在有鳥會出沒的地方曬衣服或棉被。



圖/Wikimedia Commons

人肉捕蚊燈!為何你總是容易被叮上

★體溫高:在蚊子不多的情況下,體溫較高的人通常會是蚊子選擇的目標。

★有體味:個人身上的味道也是引發蚊子靠近的一大母標,包括體味、人身上的微生物、乳酸菌愈多,味道愈重,蚊子都超級愛,因此常洗澡、勤勞更換衣物可以防蚊。

★穿暗色:蚊子喜愛陰暗的環境,因此暗沉的衣物會招來蚊子停留,前往野外也應盡量穿亮色衣物。



圖/shutterstock

癢不停,該如何止癢?

藥物性治療:可依醫師指示,使用含藥成分的類固醇或抗組織胺,類固醇是一種免疫壓制劑,但如果長期使用含有類固醇藥膏,會造成皮膚變薄,很容易抓破皮,建議不要自行至藥局購買。



不想擦藥還可以這麼做:

★可使用含有薄荷類的藥膏:萬金油、面速力達母、綠油精、白花油等,冰冰涼涼的作用可分散對「癢」的注意力。

★降溫:血管收縮可減少組織胺的釋放,可選擇沖水或冰敷舒緩搔癢感。

★肥皂泡沫:因蚊子毒液偏酸性,可使用偏鹹性的肥皂泡沫塗抹在患部,酸鹼中和可減少刺激感。

★拍打:可於叮咬處拍打轉移注意力,幾秒後就不覺得那麼癢了。



圖/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