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一:吃含有酒精或辛辣食物
含有酒精成分的飲品、食物,都會提高身體的代謝率與心律,會使體溫身高、排汗量增多。而辛辣的食物因為含有辣椒素,吃的時候也會讓體溫升高、排汗增加。所以喝酒、吃燒酒雞或是吃麻辣鍋時,容易滿頭大汗、怕熱。
圖/翻攝自shutterstock
原因二:咖啡喝太多
咖啡因是一種興奮劑,會使血壓和心率上升,讓人感覺身體熱熱的。每天早上都要來一杯咖啡嗎?下午想睡覺也來上一杯?衛福部表示:「根據歐盟食品科學專家委員會評估,咖啡因每日攝取量建議在300毫克以下,對健康不致造成影響。」因此建議咖啡不要喝太多,否則除了覺得熱以外,還有可能有焦慮等副作用。
圖/翻攝自shutterstock
原因三:年紀大心臟無力
氣溫或體溫過高時,身體就需要透過輸送更多血液到體表來幫助散熱。但是隨著年紀愈大,心臟不再像年輕時這麼有力,再加上血管也漸漸老化,運送血液容易受阻,而對溫度變化的調適速度就會比較慢,因此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熱,特別是65歲以上的年長者。
圖/翻攝自shutterstock
原因四:適應氣溫變化
一般健康的成人要適應一個新環境的溫度,大約要花2週的時間,如果年紀較大或健康狀況比較差的人則需要更長的時間。適應期過後,即便身體有在活動,體溫和體內水分保持恆定的能力,也會有所改善。如果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建議設定溫度不要低於室外超過5°C,這樣進出室內室外才不會有太大的溫差。
圖/翻攝自shutterstock
原因五:藥物副作用
有些藥物的副作用可能會讓身體產生多餘的熱能並多汗,像是含有鋅元素的藥物或營養補充品、某些抗憂鬱劑、荷爾蒙藥物、抗生素、止痛藥、心臟病或高血壓藥。
圖/翻攝自shutterstock
原因六:發燒
發燒是人體保護性的本能反應,目的在加強對於疾病的抵抗力。而發燒又有寒熱之分,寒性發燒也就是俗稱的畏寒,需要多穿衣服、喝熱水等。熱性發燒通則會比較怕熱,需要要減少衣物,或是用其他方法散熱。
圖/翻攝自shutterstock
原因七:天氣太濕熱
在台灣濕熱的環境,尤其是梅雨季節,不僅氣溫高居不下,還會一直下雨。而當空氣中濕度越高時,皮膚上的汗水就越難蒸發,不易散熱會讓人感覺更熱,也是我們常聽到的「體感溫度」比實際溫度高。
圖/翻攝自shutterstock
原因八:胖的人較怕熱
體重過重真的會比較怕熱嗎?研究顯示肥胖跟體溫有相當密切關聯,特別是男性和更年期後女性。不同研究也同樣指出,肥胖者的核心體溫較低,因此在同樣氣溫下,肥胖者會感覺比較熱。而皮膚是散熱的主要器官,肥胖的人相對於正常體重者,皮膚占總體重的比例較少,所以散熱的能力相對較差。另外一個潛在原因是體重比較重的人,基礎代謝率也會比較高,因此體溫同樣也較高。
圖/翻攝自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