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質性膀胱炎」常會被誤診為「慢性膀胱炎」

因為膀胱壁纖維化,所以當膀胱內一有尿液,就會擴張拉扯到膀胱上皮的神經纖維末梢,於是恥骨後方或膀胱就會痛。由於患者的症狀常是久治不癒,因此「間質性膀胱炎」常會被誤診為「慢性膀胱炎」,但尿液檢查大多是沒有感染,尿動力檢查會發現膀胱容量較小,有時甚至不到100c.c.患者就會有尿意感。

(圖/ingimage)

膀胱若可裝更多的尿,治療也就會有成效

前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謝卿宏醫師表示,由於患者的問題是膀胱的容量變小了,只要能讓膀胱可裝更多的尿,患者就會好,治療也就會有成效,但目前為止除了膀胱擴張之外,其他外科治療都沒有效果。至於膀胱內灌注法,也沒辦法有效增加膀胱的容積,因此不管是肝素、玻尿酸或其他藥物的灌注,除了有要重覆灌藥的麻煩與不適之外,也常徒勞無功;而肉毒桿菌注射不僅不能讓膀胱變大,更會造成解尿困難。

(示意圖/翻攝自 pixabay )

約有14%的間質性膀胱炎患者同時罹患膀胱過動症

用口服藥來治療間質性膀胱炎,則大多無法改善頻尿,也不能根本治療。根據國際間質性膀胱炎基金會的統計,約有14%的間質性膀胱炎患者同時罹患膀胱過動症,若患者恰巧服用Vesicare這類治療膀胱過動症的藥物就會見效,此乃由於Vesicare也有增大膀胱容量的效果,所以是目前唯一能夠改善間質性膀胱炎的藥物。

(示意圖/翻攝自 pixabay )

平常保養膀胱的「4要1不要」

除了藥物,患者平日也可以做膀胱的自我訓練來改善頻尿問題。我們都知道每天要喝足夠的水,但不能一口氣灌1,000cc.的水下肚,我們也都知道不要憋尿,但卻不知道只要有尿意就跑廁所也是錯誤的方式。以下列出平常保養膀胱的「4要1不要」:



(圖/shutterstock)

1.「要」注重喝水與飲食:

多喝水是保養膀胱的第1步,喝水的原則,就是隨時要均勻(平均)的慢慢喝,最好是每小時在100至200c.c.左右。飲食則要有足夠的營養,富含維生素A、B6和C的食物有益膀胱上皮,對膀胱有保護作用;所以,在台灣四季都可享用的柑橘、柚類或番茄,都是很好的選擇。除了水和水果之外,不建議飲用其他植物萃取的飲料或其相關製品(膠囊)。

(示意圖/取自Pixabay)

2.「要」適度憋尿:

養成3、4個小時左右去解1次小便的習慣,千萬不要有事沒事就去上廁所,以避免膀胱因長期沒有充分擴大而萎縮變小。也不要過分憋尿,避免因為工作太忙而忘了去解小便或憋尿,容易引發膀胱炎或尿液逆流而傷及腎臟。

(圖/擷取自WE HEART IT)

3.「要」常做凱格爾運動:

一般而言,最好每天做5、600次以上、甚至千次的骨盆底肌肉(或稱提肛肌)的收縮動作(像憋住大便或忍住屁的樣子),且每次都要持續收縮1、2秒鐘,才有助於保養膀胱功能。這個運動對於骨盆腔鬆弛與尿失禁和大便失禁,有良好的預防與治療效果。

(圖/shutterstock)

4.「要」去看醫師:

有任何不適建議去看醫生,正常人大約是2至3小時解1次小便,尿量常會在350至500c.c. 左右,並不會有頻尿、夜尿、解尿疼痛、灼熱、尿急的問題。解尿也不必用力,不會尿不乾淨、解尿困難,也不會漏尿、血尿。如果出現上述的情況,可能是生殖泌尿道有問題,務必要去泌尿婦科尋求診治。

(示意圖/翻攝 Pixabay )

5.「不要」用力解尿:

有些人解完小便後,仍然覺得膀胱內還有一些尿,不解不快,就順勢用力擠一下,其實這常是不必要的,因為任何人都有可能會有一些尿解不乾淨(稱為餘尿),餘尿在30c.c.以下都是正常,而且餘尿常會隨年齡而增加,所以1位7、80歲的婦女,餘尿即使是100c.c.,也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圖/截自YouTube)

本文由《NOW健康》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