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憂鬱症發生可能跟生理、心理及社會因子有關

國健署坦言產後憂鬱症發生的原因目前仍不明,可能跟生理、心理及社會因子有關,例如周產期發生重大生活壓力事件、生產時體力耗費及生產經歷重大身心創傷等,亦可能引起產後憂鬱後遺症。此外,產後媽媽須負擔照顧新生兒的角色,或因懷孕造成身體外觀的改變等,也會造成憂鬱。

(圖/ingimage)

產後情緒障礙第1類:「產後情緒低落」

盛行率約有3至8成左右,通常出現在產後3-4天,會出現焦慮、心情低落、脾氣暴躁、疲憊、容易流淚、失眠、頭痛及做惡夢等,由於屬暫時性症狀,通常不需治療即會自行緩解,但家人需多給予心理支持,若症狀持續超過2星期,便需要尋求進一步的醫療協助與診斷。

(圖/翻攝自Pixabay)

產後情緒障礙第2類:「產後憂鬱症」

盛行率1成,通常出現於產後6周內,症狀會持續數周至數個月,症狀包括憂鬱、情緒低落、脾氣暴躁、疲憊、失眠;常有罪惡感或無價值感;飲食障礙、容易流淚、無法專心、對周遭生活及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或常覺得無法應付生活;覺得自己無法照顧好嬰兒等情形,嚴重者甚至有自殺的想法,需要接受醫療協助及照護。

(圖/shutterstock)

產後情緒障礙第3類:「產後精神病」

每千例的生產個案,約有1至2位,通常出現於產後2周內,症狀持續數周至數個月,症狀包括情緒激動不穩定、哭泣、失眠、個性行為改變;出現妄想或幻想現象,如媽媽可能誤認嬰兒已死亡或被掉包;症狀嚴重者可能會傷害自己或家人的妄想等。

(圖/shutterstock)

哪些人容易發生產後憂鬱症?

國健署分析一般認為造成產後憂鬱症的危險因子有5項:

1、過去曾是重度憂鬱症患者或為其他精神疾患,或前胎有產後憂鬱症,或平時有嚴重經前症候群或經前不悅症。

2、懷孕過程中即有憂鬱或焦慮症狀者。

3、生活中遭遇重大事件,如失去親人、婚姻家庭問題、失業等。

4、社會支持或資源不足者。

5、懷孕或生產時出現併發症,如妊娠高血壓、早產或生產併發症等。

(圖/shutterstock)

要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可能有產後憂鬱?

國健署建議產後媽媽可以從2問題進行簡易評估。

一、過去1個月,是否常被情緒低落、憂鬱或感覺未來沒有希望所困擾?

二、過去1個月是否常對事物失去興趣或做事沒有愉悅感?

(圖/shutterstock)

立即尋求醫療協助,以避免傷害的發生

如果上述2個問題的確發生,國健署強烈建議要告訴配偶或尋求親友協助,或透過心理衛生機構協談及轉介。同時也可以將目前的狀況告知婦產科醫師,家庭醫學科醫師或兒科醫師,或精神科身心科醫師,以適時提供診斷、會談及必要的藥物協助。如果常常會出現想要傷害自己的念頭時,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以避免傷害的發生。

(圖/NOWnews製)

本文由《NOWnews》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