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差大血管收縮 主動脈剝離心肌梗塞易發生
強烈冷氣團來襲,體感溫度直逼零下,陸續傳出外送員猝逝,而各縣市皆有低溫猝死事件通報。康研診所院長、心臟專科醫師林俊忠表示,身體血管會隨環境「熱脹冷縮」,溫差過大易使血管收縮,導致血管阻力上升、血壓變高,而有急性心血管疾病風險,比如主動脈剝離,或血管斑塊破裂引起心肌梗塞、腦中風,與血管收縮異常引發的心律不整等疾病。
(圖/shutterstock)
每年12月中旬心肌梗塞發生率達高峰
溫度變化劇烈的冬季是心血管疾病「旺季」,包括高血壓、循環不良、中風、心肌梗塞,都容易在這段時間發生。過去亞東醫院曾根據院內資料分析心肌梗塞發病時間趨勢,發現每年8月過後心肌梗塞發生率逐步上升,在12月中旬左右到高峰,隔年3、4月後進入緩和期。
(圖/shutterstock)
高風險族群更需小心
患有心血管疾病、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風險族群,寒流期間要注意身體保暖與規律服藥。此外,痛風和高尿酸也不可掉以輕心,尿酸過高屬於廣泛的代謝異常,往往會合併高血脂、高三酸甘油脂、高血糖等疾病。當有上述風險因子,再遇上壓力、空污等環境因素,就容易促發心血管疾病。
(圖/今健康)
天冷泡溫泉勿久 保護心血管
國人喜愛在冬天泡溫泉暖身,醫生林俊忠提醒,如果泡溫泉時間太久,又沒有補充水份,可能會使血管內血液黏稠度上升,身體出現脫水情形,而且進出溫泉時溫差也大,建議心血管疾病族群,泡溫泉時間不宜過長。另外,不可泡溫泉同時飲酒並服用藥物,避免發生姿態性低血壓等意外危險。
(圖/shutterstock)
天冷保護心血管 進補少吃高油脂
冬天是進補高峰期,高血脂病人尤要注意飲食,如果一次吃下太多高油脂食物,如麻辣鍋、燒酒雞、薑母鴨,又要出入低溫戶外環境,容易有血管斑塊破裂甚至心肌梗塞風險。醫師表示,高血脂病人每3至6個月應回診追蹤,控制飲食並規則服用藥,或於每年7、8月接受健康檢查,有利於寒流到來前將血脂控制穩定,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
(圖/保庇)
低溫時運動勿逞強 拉長暖身時間降低強度
天氣冷要注意運動強度,避免身體負荷過大。醫生建議,這段強烈低溫時期,習慣清晨外出運動者可改為室內伸展,比如練習棒式、深蹲等等,也能達到身體暖和的效果。至於戶外運動,應避免運動時間過長,像長時間登山、騎自行車等等,減少失溫危險。
(圖/shutterstock)
「中強度」運動為最健康的運動方式
醫師指出,最有利於養生、健康的運動方式,其實是「中強度」運動,身體會喘但不至於過累的狀態。在最大預測心跳85%以下,每周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就能對身體健康產生最大的邊際效益。相反地,研究顯示,高強度訓練如三鐵、極限自行車等,有增加死亡率的可能。不是強度愈高、時間愈久的運動愈健康,中強度運動是更有效的方式。
(圖/shutterstock)
心血管疾病發作徵兆 運動胸悶曾昏倒快就醫
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警訊,略可區分腦部、心臟、肢體三類症狀。腦部神經症狀包括頭昏、脖子緊、手腳無力、嘴巴歪斜、視力模糊、結膜出血。心臟血管與呼吸相關症狀則為胸悶、心悸、走路喘。肢體症狀要注意下肢水腫、是否躺平時覺得喘或呼吸困難,或是咳嗽咳出粉紅色泡沫,皆可能是心臟衰竭徵兆。
(圖/shutterstock)
這些也都要注意
此外,如果在走路、運動時覺得胸悶、喘,尤其是突發性的昏倒,務必盡快就醫,檢查是否有心臟結構或頸動脈堵塞問題,林俊忠提醒,在許多心律不整、心臟病猝死事件中,昏倒是相對危險的徵兆,即便昏倒後自行甦醒,仍應及早至醫院接受相關檢查,避免憾事發生。
(圖/今健康)
本文由《今健康》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