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的一大苦主:憂鬱症
想想,情緒長久受挫與壓抑而生憂鬱,旁人又不理解,原本還想躲起來休息,現在疫情卻沒地方躲,反而讓不理解的家人數落的時間變長,壓力變大,又無處宣洩,很容易自傷,結果自傷要送醫又會被罵浪費醫療量能…。
圖/今健康
掌握「第一原則」,什麼是最重要的?
目前每個人都盡量讓生活維持原狀,以其之後解除警戒可以銜接。疫情讓生活改變太多太大了(生理、心理、身體、人際、物理空間),我們得先認知:真的無法這樣維持。我們必須「選擇什麼是優先,什麼放掉一點沒關係」。
第一原則:
什麼是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頭。後面要做的事不可抵觸這個原則,自然就會有做事的順序性出來。
例如:親子關係重要,還是學校功課重要?
當兩者衝突時,孩子生氣或抱怨不想寫功課,仍以親子關係為優先去思量,最壞的結果是功課都來不及交(並非就完全不寫,而是不要求完美),但至少親子關係沒被破壞。這才是要留下來的東西。
第一原則,因為只有一點,比較容易記住,也容易執行,無法全部都要,是大人所以要做取捨。
圖/今健康
生理放鬆
多數人以「吃東西」來抒解。建議不如趁此「精進廚藝」,以創意料理來滿足好奇與解饞。不想煮的人也能多挑不同家的外賣餐廳支持他們。
圖/shutterstock
心理放鬆
不必強迫一定要利用時間精進與學習,就把這段時間當成賺到的,只要能放鬆,無所事事也無妨。建議整理房間、重新整理物品、家裡大掃除,慢慢做,一邊做一邊就會思考,不用急。
圖/shutterstock
身體放鬆
不敢說運動,但記得多「活動」。可以固定時間作伸展操,或利用電動軟體健身環,有新鮮感有效果才會持久
圖/shutterstock
人際連結
如果時間多出來了,就跟老朋友聯絡聯絡吧,疫情也可以拉近彼此距離。我們跟家人太近了可能容易衝突、口氣差,那就找找久未見面、距離遙遠的舊識吧,保持連結並平衡一下。
圖/shutterstock
物理空間放鬆
完全不出門其實是相當痛苦的,若只是套房,物理空間的封閉也會令人難受。可以趁出去採買時,做好防護措施,活動一下,有人會選擇較晚時間在居家附近繞圈散步,遇到對向有人就自動避開,回家後就換衣服直接梳洗。
圖/shutterstock
本文授權轉載自《今健康》